当一艘艘印着"BYD"标志的巨轮鸣笛启航,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化进程正迎来历史性转折。9月28日,随着第八艘"济南号"加入舰队,比亚迪自建的8艘汽车运输船全部投入运营,这支年运力超百万辆的"出海舰队",正在改写中国汽车出口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。
中国汽车出口暴涨与运力紧缺的矛盾
2025年1-8月,比亚迪海外销量达63万辆,同比激增83.4%,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,却暗藏着一个行业级困境。据交通运输部预测,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将突破600万辆大关,但全球汽车运输船总数仅约780艘,其中中国船队占比不足10%。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两大痛点:国际航运巨头垄断下,欧洲航线运费较2021年暴涨300%;国内港口因装卸效率低下,车辆平均等待装船时间长达7天。
比亚迪自建船队的"鲶鱼效应"
比亚迪的8艘滚装船中,4艘9200车位级巨轮构成运力核心,这种配置直击行业痛点。其战略价值体现在三方面:首先确保泰国工厂生产的电动车能稳定输欧,2025年第一季度已完成超2.5万辆运输;其次倒逼上汽、奇瑞等车企跟进造船计划,打破国际航运公司定价权;经测算,自营海运较外包可降低20%-30%物流成本,单艘9200车位船每航次就能节省数百万运费。
这支舰队已覆盖欧洲、南美、东南亚等112个国家和地区,特别是对德国等关键市场的渗透能力显著提升。值得注意的是,比亚迪采取"双线作战"策略,既运输国内出口车辆,又承担泰国工厂的欧洲订单,这种全球化物流布局在国内尚属首创。
港口基建的"隐形天花板"
即便运力突破,中国汽车出口仍面临基础设施制约。全国仅20余个专用滚装码头,且吞吐能力集中于青岛、上海等少数港口。2024年数据显示,上海港因铁路/公路集疏运效率不足,车辆滞留现象严重。更关键的是,自动化装卸设备普及率不足30%,导致船舶周转效率低下,这与比亚迪船队追求的"快周转"模式形成鲜明反差。
广州南沙港的案例颇具代表性,其传统码头单日最大作业量仅3000辆,而比亚迪单艘9200车位船就需要3天以上装卸周期。这种"船等码头"的窘境,暴露出中国汽车物流体系的深层短板。
未来物流体系的三大突围方向
破局之路已现雏形:首先是运力规模化,预计2026年前中国车企将新增30艘滚装船,形成200万辆年运力;其次是港口智慧化升级,宁波梅山港等新建码头引入车位识别系统后,装卸效率提升40%;最后是运输模式创新,重庆至德国的中欧班列新能源汽车专列,正与海运形成优势互补。
这种立体化物流网络初见成效,比亚迪通过"海运为主、铁路为辅"的策略,已实现400多个城市的终端覆盖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其泰国-欧洲航线开创了"海外生产+自主运输"的新模式,为其他车企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。
结语:从"造船出海"到"建链强链"
比亚迪的8艘巨轮不仅承载着百万辆汽车,更肩负着中国汽车产业构建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使命。当车企从生产端向物流端延伸,这场竞争已升级为全产业链的较量。唯有政府加速港口基建、企业持续运力投入、技术突破智慧物流瓶颈,中国"汽车出口第一大国"的地位才能真正稳固。这支"出海舰队"的汽笛声,或许正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号角。